http://www.chepinche.com/newsdetail_2927541.html
自去年 7 月以來,美國政府對中國進口商品征收 3 輪新關稅,涵蓋價值 2,500 億美元的商品。盡管涵蓋從中國出口的幾乎所有貨物的第四輪談判被擱置,但企業仍需要為最糟糕的情況做準備,日經調查,為應對美國貿易爭端,已有 50 多家全球公司轉移或正在考慮從中國撤出。
國際大廠紛紛將產線撤離中國。如三星因不敵華為,小米等中國競爭對手,中國市占率從 15% 下降到 1%,加上勞動成本攀升與貿易戰影響,三星決定關閉在中國最后一間手機制造工廠,全面撤出中國制造。
預期貿易戰將愈演愈烈,蘋果也已經呼吁主要供應商考慮將 iPhone 生產的 15~30% 轉移到國外。近期媒體披露蘋果即將在越南試產 AirPods,諸如此類的試產通常是大量生產的前哨。惠普與戴爾也正在考慮將中國電腦產量的 30% 轉移到東南亞和其他地方。日本任天堂也將把 Nintendo Switch 游戲系統產品的一部分從中國轉移到越南。
制造商為應對目前的局勢,不得不采取避險策略,許多企業已將大部分產線轉移到東南亞,尤其是越南,由于鄰近中國,越南本來就是許多電氣和電子設備制造商的故鄉,現在儼然成為貿易戰下的避風港。
不過,報導也提到,中美貿易戰將帶來一個怪現象,企業在尋找新生產地點的同時,許多工廠將繼續留在中國生產專門提供中國國內市場的產品,因此,許多制造商將被迫建立雙重供應鏈,一條供應鏈給中國,一條供應鏈給其他市場,此舉將徒增成本并降低利潤。
報導也提到廣達將把部分業務轉移到臺灣的消息。代工廠的低毛利,讓龐大的搬遷成本成為負擔,林百里已經表示廣達無法承受利潤率的進一步下降,然報導分析,廣達很難與客戶就搬遷成本進行談判。
一家日本機械制造商已將針對美國市場的生產轉移到東南亞國家,但由于缺乏像在中國一樣的供應鏈生態,因此這家制造商得從中國運輸零件,或是建立新的采購網絡,無論哪種情況,都會增加生產成本。